《乡土中国》这本书从社会结构这一社会学研究角度阐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特征,解读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它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其中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费孝通在书指出,只有直接,依赖于泥土的生活,才能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的去摸孰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待儿女一般。
乡土中国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基层社会发生作用,中国社会其实是乡土性的,换句话来说,中国许多的阶层都是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对于完全依赖土地吃饭的农民来说,没有什么比当下稳定,更重要的了,因此“重复”就成了中国真正的乡土本色,日复一日的去重复自己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的生活模式,自给自足,安于现状,费孝通给这种生活模式下构成的社会环境取了个名字叫熟人社会,在这样一种乡土气息的,基层社会里,除了熟人社会,还会衍生出怎样的社会关系呢?答案就是差序格局。
什么是差序格局?很简单就如同一颗石子砸到水上荡起的一圈圈水纹,最中心的哪一点是自己,其余就是按远近程度来划分。对于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心的论调很多,但是先生在里面把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梳理,他发现我们之所以和西方不一样,就在于群己,人我划分的基础不一样。西方人是什么样子呢?是团体。团体内外的人很清楚,他就从最基本的家庭这个概念分析的。在中国就不一样。他的伸缩性非常大,你得势的时候可以宾客三千,亲戚多的是,假如你不得势,也许一个人都不认识你。可以说我们的网络是以自己为中心,结果就造成了没有一个人和你的网络一样的。这样我们和西方的不同就出来了,西方要的是权利,而我们攀得是交情,我们讲究是等差。西方是讲团体,先有一个团体的概念,当然团体不能抹杀个人的,只能是契约平等,而我们却是自我主义,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
费孝通在书中提出两个视角一种视角,让我们去反思自己生活的社群。这个社群到底是为什么成为这样的、具有哪些特征、在历史的发展中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只有在全面认知的基础上,我想“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努力”这一问题才会有清晰的方向。
二是它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这个国家,了解我们的同胞,在看待许多事情上不再犯“何不食肉糜”的错误。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在重刊序言和后记中有同样一句话:这算不得是定稿,也说不上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这句话的确很到位理论创新永远不会有完稿,甚至不会有定稿,人的一生应该有不断探索的精神。费老这种孜孜不倦的理论创新精神和舍生忘死的实践探索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他那谦虚认真,敢于向未知领域进军但学术精神也教育了我,于是我想借费老的话结尾:这不算是完稿,也不能算是定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
(文字:19届社会学新生— 林佳蔚编辑:张妍)